本文译自 2004 年由 infobahn 出版的「这就是我的回答。」(『これが僕の回答である。』,副标题「押井守 1995-2004」),本书为「连线」杂志日本版和「サイゾー」杂志上登载过的押井守访谈集锦,主要内容为从 1995 年「攻壳机动队」公映前到 2004 年「无罪」公映前这段时期中,导演对作品、创作手法、商业环境和业界的谈话。
J 吐槽:最近钓鱼岛事件又将中日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很多人都开始担心下川美娜的演出啊 JAM Project 世博会的演出 Kalafina 广州的演出以及之后 SMAP 的演出,当然我不能预估失态的发展,Jimmy 还在大学期间就出现过一次很大的抗日游行,现在又临近 918,而且愤青的数量比过去还要多,我们也只能静观其变了。男人都对兵器武器感兴趣,连我们押井守监督也是如此啊。
正文
直说的话,我认为只要我们继续对军需产业避而不谈,那么日本经济的低迷状态便不可能从根本上振作起来。尽管很多人一听到「军需」二字就立即联想到「战争」、「武器」这些词儿,但军需这个东西在国际产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要用一个华丽的词儿来概括它,那应该就是「尖端产业的转型」。若是尖端产业无法蓬勃发展,那么不管政府向边缘产业投多少钱都不会有什么长期的收益。
现在的日本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技术还是不少的。比如航天飞机研发、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直升机等等。其中直升机制造业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自由切换,考虑到好莱坞现在仍使用遥控直升机进行航拍作业,因此在这个领域,日本还是有实力分一杯羹的。
要是能将磁悬浮列车轨道技术运用到航天飞机研发中(不过后者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用),或许能够实现不借助火箭便可升空的发射技术。尽管如今俄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成功确立了火箭发射卫星和太空舱的技术体系,但谁都明白这套体系难以适应未来的要求,是难以长久的。所以日本没有深入火箭发射这个领域,也算是明智之举。
但问题在于,像直升机和航天飞机这样的技术,都是可以转为军需产业的。而日本在战后从未冷静判断过军需产业的功用,只是单纯地感情用事将它视为禁忌。结果便造成了本国在外交和产业结构上的重大缺陷。这并非是非战原则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一昧地对军需产业不闻不问,便不可能摸索出一个正常的产业结构来。
对尖端产业的投资能够带来长远的收益,如果能够不借助火箭而成功发射卫星和航天飞机,便有可能在卫星轨道上敷设太阳能发电设施。这种设施一旦成功安置在卫星轨道,便能催生出覆盖全球的供电网络,而且不受天气情况的左右,从而成为能够取代核能发电的新式能源。只是问题在于,这项技术在军事上也有极高的价值。
夸张的是,目前日本建造的一些驱逐舰排水量已接近美国的巡洋舰了……如这种金刚级。
只要日本继续感情用事地将军需产业视为禁忌,那么无论是航天飞机、造船技术、直升机还是磁悬浮轨道技术的军需转换都无从谈起,肯定会无疾而终了。虽说政府也能耗费大笔金钱建造大坝来刺激经济,但造大坝这种事最终也只能让建造商从中渔利,根本搞不出什么新技术来。在驱逐舰(日本这边改叫护卫舰)的开发领域,日本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当今德国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驱逐舰研发和代工业务,其实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也不比德国人差。
军需产业可不是造枪卖大炮这么单纯的事儿。我认为,现在应该是日本冷静地考虑承认军需的合法地位,并以此完成产业的统筹化、提高其效率并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获得双丰收的时机了。我将在下期连载中再就这个问题深入谈一些想法。
原载于月刊「サイゾー」杂志 2002 年 11 月号
翻译 by Cliffx